2010年9月5日 星期日

做一位快樂的醫師:訪徐聖輝醫師


一個好的醫師第一個條件一定要讓自己能夠過得快樂。

醫師的工作是很繁重的,所以更要過得快樂。他要有能力分辨生活中事情的輕重緩急;知道家庭與工作如何平衡,所以若你要我回答好醫師最重要的條件,我會說那個人一定要過得快樂,他若過得不快樂,那就還有再求進步的空間了。

快樂是可以來自很多方面的。大家一定會說好的醫師要有愛心,我覺得這也是從我所說的快樂能衍生下來,我個人覺得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你能對別人、世界、後代有好的影響;因為我們現在可以在這邊享受很多好的東西,接受很多人的幫忙,也都是前人給我們很多的照顧,所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幫助病人是最大快樂來源

以醫師的角色來講,醫師的工作是可以直接幫助別人,他快樂的最大來源,是來自幫助病人解決痛苦、對病人有實質的幫助,這是他最大快樂的來源。唯有如此,這個工作才能做得持久,碰到辛苦也不會挫折、不會倒退。醫師要可能在他的工作上找到意義而轉變成動力。

第二、我覺得好醫師要有體諒別人的心,他能夠知道別人的需要在哪裡?知道別人的需要在哪裡才會針對那個問題認真的去處理,才能真的幫助到病人;而不是醫師自己覺得哪裡「重要」,事實上是病人「不需要的」,那麼做得再好、做得很辛苦,對病人不一定有真正的幫助。

有的人覺得好醫師應該是很投入的,要做很多事。不過,我還是覺得如果醫師不快樂,會做不久的,即使每件事都可以及格,但心情上卻事事都感到勉強。一旦有勉強的感覺,熱忱就會禁不起考驗。這確實是做一為好醫師的難處,非得從中取個平衡點不可。

醫師不可沉溺在病人的阿諛奉承

第三、醫師也要學習尊重別人。事實上就醫學專業而言,醫師和病人是很「資訊不對等」的。我們常看到病人都很尊重醫師,他的生死、痛苦都操在你手裡,所以他表現出來是最謙恭那一面;身為醫師要有所醒悟,病人對你必恭必敬是因為有求於你,醫師不應該因此而洋洋得意。病人面對醫師時,所有對醫師的「反感」都會掩飾起來。一位醫師如果無法看清這樣的事實,無形中在與病人 (包括其他人) 相處也會習慣別人對你恭敬的態度,倘若遇到某個病人比較「不了解社交技巧」,你就覺得這個病人不講理,無法平撫自己的情緒去照顧不懂得恭維醫師的病人。因此,醫師不可沉溺於這種阿諛奉承的感覺,自己要能跳脫得開來,很持平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去幫助病人。

誠實會使自己會過得快樂

第四、我覺得一個好醫師要很真心,不論是面對病人、同事,乃至整個社會都要誠實以對,這樣才能建立好的群己關係。在一個健全的社會、一個公義至上的機構服務,比較能讓大家養成誠實的習慣。誠實會使自己過得快樂,一個誠實的人,心中就沒有什麼障礙,你可以過得很自在,不會有很大的壓力。

但是面對不合理的制度和不公義的社會,要做到誠實就比較困難了。舉例而言,我們的全民健保制度不合理,所有科別的給付都是偏低的,不少醫院及醫師並沒有實際照標準程序去做,但還是要和健保局申請錢。

「聞過則喜」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第五、我覺得好醫師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醫學本來就是一個很大的學問過得快樂必須先具備健康的人生觀,正確的生活態度,如此他才,不可能什麼東西都懂,單打獨鬥或許在某方面可以做好,對病人的幫助有限,總會有一些考量上的漏洞。醫療的工作必須有很多人的幫忙才會做得更好,我們常說要做一個好醫師不能獨善其身,所以如果能有好的溝通能力就會有很多人的幫忙,也更能知道自己的盲點,更能改善。

第六、好醫師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很少有人「聞過則喜」,通常人不喜歡被別人說自己哪裡做得不好、哪裡做錯了。醫師已經習慣被病人以必恭必敬的態度來看待,所以就更不太習慣被別人指指點點。不過,好醫師當看到有什麼更好的方法可以做,有人給你不同意見,比你現在做法更好時,應虛心接受,而不是自我防衛,去找很多的藉口。這和剛說的誠實有一點關係,知道自己哪裡好,對自己有自信,哪裡不好的也能勇敢的去面對,去面對就有機會改變。

不能單純順從病人的要求



醫師必須堅守「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態度,和我們做人的態度一樣,因為如此,才讓我們不斷的成長。很明顯地,滿足病人的某些要求,或許暫時可以解決一點問題,可是以後會帶給病人很大的禍患,抑或這根本就是病人困擾來源的心理問題,絕對不能單純順從病人的要求,你要知道你更重要的目的是你要幫助他,所以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醫生這特別的專業上,我認為還需要一些特別的判斷能力。

成熟幹練的醫師很快地就可以知道病人說的哪個是比較重要,哪些是比較不重要的,能夠抓到重點來處理。很多醫師看起來都很忙,其實醫師都要有「成本效益」的觀念,不是所有事情都要做,重要的也做,不重要的也做,如果病人講的所有問題,你都想幫他處理,這樣醫師的工作就不是那麼有趣了。其實醫師是要像偵探一樣推理的能力,尤其是我們當精神科醫師,病人來跟你講什麼問題,其實後來講的常常是和開始講的不一樣,你要有很大的包容力。

快樂有很多種,有的是物質上的快樂,有的是精神上的快樂,而有的快樂是短暫的,不能當成一生追求的目標,若你追求是一種價值,那人生過得才有意義。【口述:徐聖輝醫師;採訪 / 整理:何芳菊 陳雲英】

內外兼修,全人思考~訪副院長陳啟明醫師




外科醫師的研判影響病人日後的治療方向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癌症病人,除非是白血症,一旦發現身體有硬塊,或某身體部位有疼痛感,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病人進醫院通常先掛外科。因此外科醫師在第一線的研判,對於日後病人的治療方向與計畫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和信醫院創造了臺灣癌症治癒率最高的佳績,外科醫師具有舉足輕重的貢獻。

和信醫院要外科醫生全心為病人設想

以目前的健保給付,除非不斷地找病人,大量地開刀,外科醫師已經不易維持昔日的高薪。在和信醫院裡,外科醫師跟其他醫師一樣,是支領固定的薪水,他們無法像別的醫院的外科醫師一樣,以創造更多業績來累積高薪。和信醫院的目的是要外科醫生在沒有「業績」壓力之下,全心為病人設想。

「正因為如此,到和信醫院服務的醫師,一定要有不一樣的價值觀,他必須是一個對錢看得不是很重的人;同時在經濟的負擔上,沒有那麼緊迫,如果薪水,與其他大型醫院的內、外科名醫比較,顯然是偏低的,而且不會因為你賣力開刀,你的薪水就更多。」和信治癌中心醫院外科主任陳啟明醫師說。

做一個「內外兼修」、「全人思考」的外科醫師

他指出︰「一般說來,願意來和信的外科醫師,都希望到這裏學到的不只是純熟的開刀技術,而是全人照顧的能力。和信醫院強調團隊合作,因此外科醫師與其他科別的醫師,有較密切的接觸。透過與其他醫師的討論,可以使外科醫師對於一個複雜的病人,有較全面性的思考。和信醫院的晨會,有不同科別的醫師針對不同類型的病例提出報告,可以使每一位醫師,每天吸收到廣博的醫療知識。」換句話說,和信醫院的外科醫師和台灣其他醫院外科醫師最大的不同,在於黃達夫院長要求他們成為一個「內外兼修」、「全人思考」的外科醫師;期望他們習慣在術前術後做多角度周全的思考,儘可能降低手術的風險,提高手術的成功率,並且盡力保障病人在手術後的生活品質。

外科醫師最重要的特質是就是誠實

「外科醫師最重要的特質就是誠實。病人在術後發生了什麼併發症,都應該據實以報,不能有所隱瞞。外科醫師們對彼此的病人多半都有些了解,比如說,胃部的手術,病人在術後,一般一個禮拜至十天就要出院了;可是你的病人住了兩個禮拜三個禮拜還沒有出院,一定有什麼併發症的問題。」和信醫院每週三下午,外科醫師必須在會議上報告自己照顧的長住、併發症及死亡病人的狀況,從檢討中求改進。

外科醫師的體力要特別好,找陳啟明主任動乳癌手術的病人很多,他最多一天開到七台刀。和信醫院並沒有要求他把病人開刀的時程排得這麼緊,他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不忍心讓病人忍受苦等的煎熬與焦慮。

成功的外科手術,必須要有充分的術前準備

「我的原則是,病人只要來看我的門診,據我的研判必須開刀,我絕對不會讓病人等超過一個禮拜,而會趕快安排手術,讓病人解除病痛。」陳啟明主任說︰「一個成功的外科手術,必須要有充分的術前準備,和信醫院在這一方面做得非常有效率,因為我們是採取團隊醫療,比如說病人有心臟問題,我們在術前,就會立刻會診心臟科醫師進行評估,周全的幕僚作業,團隊的默契,做事積極的態度,都是手術成敗的關鍵。」

決定為病人開刀,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他家庭上的開銷很大,就不太適合在和信醫院工作,因為和信醫院的「根據醫師誓言『不傷害病人』的原則,外科醫師決定要為病人開刀,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陳啟明主任說︰「包括可以相對地保証病人手術過程中不會發生特別的危險;並且任何非侵入性的治療,都已經對病人起不了作用;或者是遲緩治療對病人不利,經過不同科別的醫師共同判定下,才將病人送進手術室。」

「譬如廿多年前我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十二指腸潰瘍沒有好的藥物治療,只能靠一般的胃藥。一旦病人大量吐血,十二指腸穿孔,或是十二指腸收縮變形造成阻塞,情況都十分危急。這時候沒有別的辦法,只有開刀一途。其手術方式,在我老師的年代,都為病人切掉四分之三的胃。七十年代,我做總醫師的時侯,我們可以為病人切斷迷走神經幹,阻斷胃酸的分泌,胃只要切掉一半,和空腸接起來就可以了。現在很少病人需要做胃切除,因為有很多新藥的發明,可以把胃酸減到最低,病人發生穿孔,我們可以利用腹腔鏡只把破洞補起來;如果收縮變形造成阻塞,我們只要做幽門成形術或改道就好,根本不需要切除胃部。」以往我們認為消化性潰瘍是因為胃酸過多引起,所以常常經由手術切除胃內分泌胃酸的部位、或是經由切除會刺激胃酸分泌的迷走神經來加以治療。從9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們瞭解了大多數的潰瘍病人,其實是因為胃內螺旋桿菌感染而造成潰瘍。90%以上的病人可以經由所謂的「三合一療法」,即以一或兩種抗生素加上抑酸劑連續服用二至三週~而成功的治癒。胃酸不再被認為是消化性潰瘍的元兇,因此標準療法已經改變,今天就沒有理由切除病人的胃了!

一個「常勝軍」的外科醫師禁不起一次失手

十九世紀英國詩人柯勒律治 ( S.T. Coleridge,1772-1834 )在他的詩歌作品《老水手之歌》( The Rhy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中,描繪了一個老水手射殺信天翁後,全船的人遭受到一連串災難的故事。老水手為此深感內疚,承受沈重的壓力。為了贖罪,他把信天翁的屍體掛在自己的脖頸上。由此,「掛在脖子上的信天翁」( albatross round )即表示提醒某人不要再幹同樣錯事的警物。

外科醫術的精進,都是從一次又一次的手術,經驗累積而來的。優秀的外科醫師的養成,必須在極嚴格的監督下,進行經驗的傳承,並從他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才變成箇中好手。而不應該以病人當小白鼠,從自己一再的錯誤中學習。

一個平庸的內科醫師,可能做過無數次錯誤的診斷導致錯誤的治療,但因後果不是立刻可見的,病人很少怪罪他。而一個傑出的「常勝軍」外科醫師,可能在上千次的手術當中,直接解決病人的痛苦,甚至把病人從鬼門關喚回來,但是在第一千零一次的手術中,他失手了,犯了不應該犯的錯誤,可能受到病人及家屬的辱罵,或因此吃上官司。外科醫師的工作壓力可想而知。【採訪撰文 / 鄭春鴻】

和信醫院的醫師好像在當和尚~訪吳茂青醫師

1970年代剛好是癌症最熱門的時候,所以當時的基礎研究都是以癌症為走向,我從大一到大六,其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待在研究室中。在這樣子薰陶下,慢慢的對腫瘤醫學產生興趣。

在當實習醫生時覺得在臨床訓練上,理論與實踐仍然差了一截,於是當完兵後,我在榮總放射腫瘤科待了一年,之後便前往國外攻讀博士學位。回國後思考著未來的方向,那時的台南市立醫院院長便建議我來和信醫院。

我在年輕時,也就是住院醫師的成長過程中,當然會想著要把專門的特殊技術學好,而院長黃達夫教授有不同的想法,他一心想幫助住院醫師把「基本功」練好,雖然這兩者現在我看來是沒有特別的牴觸,但在我當住院醫師的時候,心情是急切的,馬步沒蹲好卻總想一下子就將所有的醫療技術學起來。

黃教授訓練一個醫師,蹲馬步一蹲就好幾年,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與我們說做人的道理、病人的需求等等。若是在其他醫院訓練時,並不會有人與你講這些,大家都忙到只想把病人處理完,並沒有想到要如何建立好病醫關係。
我在和信醫院擔任住院醫師時,照顧的病人數雖然不多,但我們所執行的是全人照顧,甚至有時要跟著病人一起哭、一起笑,沒有經歷過的人真的不知道這種感覺。

在和信醫院一路走來,內心也曾經掙扎著想離開,家中長輩也會有著這方面的意見,因為在世俗的眼中和信醫院是一所小醫院,它的理想如此清高,而台灣的醫療環境並非如此。初進和信醫院,心中想著黃教授只教我基本功,到底管不管用?我會掙扎著這樣下去到底對不對?而在經過整個訓練後,我才確實發現「馬步蹲好」後,不管上面堆多少東西都不會倒下來,黃教授是對的;如果我在其它醫院接受訓練的話,好像表面學了很多醫療技術,可以很快的處理病人,可是到最後會發現如果只是照那樣子處理病人,病人的治療結果不會很好。

雖然在台灣整個大環境完全走偏的狀況,時間證明黃教授是對的。如此日積月累六年半下來,直至我升為主治醫師,發現黃教授所教的讓我照顧病人特別容易,無論在溝通、協調及處理病人整個病的環結上,比其他人可能都快,甚至病人對我的信任程度會讓我很吃驚。所以如果有人問我,我為何會選擇在和信醫院服務?因為我認為在台灣的醫療環境中只有這裡能讓你好好的當一位醫師。

當我還在受訓時,事實上我面臨著很多掙扎,思考著該不該繼續在這邊訓練?訓練完後該往哪裡去?帶領我學習的人做得對不對?當我站得不是那麼高的時候,我無法綜觀全局,總會掙扎著這樣走下去到底對不對,尤其是和信醫院的理想與整個大環境的走向是那麼不同。

外界曾經有人開玩笑的說,和信醫院的醫師好像在當和尚,沒有葷只有素。我聽了之後一笑置之。我心常想,到底是什麼樣堅定的信仰,讓和信醫院上上下下團結一致。這種信仰是全心投入對病人的熱情,要讓病人真的能夠獲得改善,不論是病人的身體、心理及社會層面,甚至是病人家屬都能有改善的狀況。黃教授所說的「一切以病人的福祉為依歸」這句話代表了一切。

記得以前有一次在幫病人抽骨髓,過程中我便與病人聊天,雖然只是聊一些稀鬆平常的東西,但如此一來,不僅可以使病人在做痛苦的步驟時分散注意力,我們也可以藉此將病史收集到,這是從黃達夫教授的言行上學來的。以前,我們學病史好像在審問犯人一樣,認為這是可以很快完成的,等到真正成為主治醫師之後,才發現黃教授的方式反而更有效率。

第一、可以在短時間內建立起病醫關係,第二、可以在聊天的過程中將病人所有身體、心理、社會的問題通盤了解,同時可以在容易產生比較痛苦的醫療步驟中分散病人的注意力。黃教授的教學讓我受用無窮。只要我人在台北,一定天天到醫院巡病房,星期六、日也不例外。和信醫院和黃院長對我的教育,讓我已經成為一個「離不開醫院的人」了。【口述/吳茂青醫師 腫瘤內科,採訪/何芳菊 陳雲英 記錄/陳雲英】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重視細節的和信醫院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疼痛控制計劃

疼痛是疾病常見的現象,尤其是癌症。疼痛控制團隊成立於KF-SYSCC創院時,並由麻醉科醫師領導。疼痛諮詢從本院第一位住院病人開始做起。 KF-SYSCC是台灣第一家實施「自控式病人止痛」(PCA)的醫療院所,而且,在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的協助下,也是第一家實施新版癌症病人麻醉藥品使用管理條例的醫院。KF-SYSCC也將長效型嗎啡,如,MS-Contin(又稱MST),引進台灣。
KF-SYSCC遵從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步驟式原則,並且已經逐漸獲得醫師與護理人員的接受,把更新的疼痛評分表加入對病人的例行評估中。

多科際整合團隊

多科際整合團隊是由本院一位資深腫瘤學家,於1970年代任職於杜克大學癌症中心時開始推行。多年的經驗證明這個觀念對於讓癌症治療有更好的效率與療效非常有用。1990年當KF-SYSCC於暫時院址開始營運時引進了同樣的觀念。由於初期醫護人員的數量少,多科際整合管理的進展緩慢,首先成功建立的兩個團隊是乳癌以及頭頸癌症團隊。1997年搬到永久院址後醫護人員的招募劇增,多科際整合團隊的數目也增加到目前的17個(詳細內容請參閱醫院概況)。論質計酬(PFP)計畫是多科際整合團隊觀念的自然發展結果,因為它使用以病人為中心的方式,帶來更有效率及成效的治療。

醫學物理科的成立

醫學物理科是一個獨立的部門,責任範圍遍及全院。此部門為1990年創院初期組織結構中的一部分,十七年來一直運作良好。放射診斷科、核子醫學科及放射腫瘤科皆受益於此部門之協助。隨著放射腫瘤學在技術上的進展,由二度空間發展到三度空間,從大量使用保護性的鉛具到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以及2007年的影像導引放射治療(IGRT),醫學物理科所提供的協助是無法衡量的。
隨著IMRT與IGRT的問世,需要放射線的部位劑量得以增加,應該保護的部位劑量得以減輕。醫學物理部是促進放射治療與影像診斷品質的媒介。

成效促進與罹病率暨死亡率會議

KF-SYSCC於1997年7月1日加入馬里蘭醫院協會品質指標計畫(MHA-QIP)。後來,我們將本院的品質監控計畫擴展至MHA-QIP之外並納入癌症特定指標。從KF-SYSCC創院起,制定品質促進計畫做為確保照護品質的根本,被視為一個重要目標。由執行長領導的品質促進會議隨即成立,每週開一次會。
第一個與照護品質相關的委員會–感染管制–隨著醫院的開始運作而成立,在KF-SYSCC的早期,該委員會每兩週或每月開一次會,然後,在搬到永久院址後,開會頻率改為每季,或在需要時更頻繁。品質促進會議同時檢討品質促進上缺失與成功之處,於1998年成為全院性的委員會,目前每兩週開一次會並要求全院醫師出席。罹病率暨死亡率會議每週開一次會,由內科與外科輪流,在這些會議中,由資深醫師針對其參與照護中產生併發症或突然去世的病人,提出報告與檢討。

品質監控之預期性資料庫

1995年,創院五年後,KF-SYSCC組織了一個預期性資料庫系統,將相關的病人檔案與臨床發現、檢驗數據、病理資料、治療細節以及存活率資料,做預期性的收集。此一資料庫有助於治療品質決定性的評估,也是持續改進本癌症中心所不可或缺。它讓本院得以設立由Walter Shewhardy於1930年代、以及Edward Deming於1950年代提出的機能性的PDCA品質促進作業模組。預期性資料庫是KF-SYSCC的基礎,乳癌、頭頸部癌症、肝癌、大腸直腸癌、攝護腺癌、以及最近完成的肺癌,是系統內最完整的資料庫。
此資料庫目前稱為癌症資訊服務(CIS),並且與醫院資訊細服務(HIS)連結,對各個多科際整合團隊所進行的研究有無限的價值。

全台灣MRSA感染比例最低(27%)的醫療院所

洗手已知可以降低院內感染。對於降低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機率更是必要,這類感染在台灣主要的醫療院所發生率在70%以上。1997年8月2日,KF-SYSCC搬入永久院址,每隔兩間病房就於走廊設有洗手檯。有如此方便的設備,護理人員與醫師在探視病人前後洗手,成為可加強的動作。門診區的每一間檢查室也都有洗手設備。自從台灣爆發SARS疫情後,護理站的走廊及電梯前,都裝有酒精皂盒。今年我們對護理人員與醫師做洗手測試,並發給標籤讓他們佩帶在身上,提醒他們探視病人時洗手的重要性。KF-SYSCC是全台灣MRSA感染比例最低(27%)的醫療院所。

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監測計畫與負壓隔離

如前述,台灣MRSA感染率通常偏高,透過經常洗手來預防是改善的首要步驟。一旦在KF-SYSCC偵測到MRSA,所有必要的預防措施都予以加強:病人被安置在隔離接觸的單人病房,有特定的準備室來穿戴隔壁袍、手套等。對於透過空氣傳播的感染性疾病,例如台灣較少見的公衛問題肺結核,有配備雙層HEPA空氣過濾網的負壓隔離病房。

藥物治療監控

在KF-SYSCC,藥物治療監控(TDM)一向被視為是良好的病人照護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最初的七年間,醫院鄰近的一家檢驗室提供本院氨基苷類(aminoglycosides)、茶鹼(theophylline)、毛地黃(digitalis)、雙苯內醯脲(phenytoin)等藥物血中濃度立即的檢測服務。1997年KF-SYSCC搬到永久院址後,TDM納入為KF-SYSCC院內臨床檢驗室提供的例行服務。這類快速的服務非常重要,因為,例如氨基苷類(aminoglycosides)所帶來的耳毒性與腎毒性,如果能夠在投藥72小時內監控藥物在血中的最高/最低濃度,大多數的病例都可以加以預防。針對aminoglycosides,除非病人的血液學不穩定,本院也建議使用每日單次劑量的給藥方式,做為更進一步的防範。
本院於1998年建立PDCA(計畫、執行、檢測、行動)作業,來加強對每一位投與aminoglycoside的病人做血中濃度的監控。實施此一作業的結果,將2002年至2003年所發生藥物相關的氮血症發生率降低至0.87% (即1,715位使用aminoglycoside的病人中只有15位病人有血中肌氨酸干升高)。2003開始 這個比例一直在1%上下。

品質促進及論質計酬(PFP)創舉

品質的促進一直是KF-SYSCC的重點。創院以來,資料都加以收集來評估照護品質、服務品質以及病人的醫療費用。乳癌是第一個將資料收集做完整詳細分析的疾病。除了存活率分析,KF-SYSCC採用歐洲外科腫瘤學會所建議的乳癌品質指標,對治療的整體品質做評估,因手術、化學治療與放射線產生併發症的發生率及年度費,用都加以分析。分析結果顯示隨著癌症期別的增加,存活率與費用呈比例的分別降低與升高。第四期及復發性乳癌的費用較第一期多6.5倍。對治療品質越細心的監控有助於獲得更好的治療結果。1990年至2005年間,針對品質維護與存活率比較的資料,成為日後發表文獻的原稿。

急性冠心症及其他病人的移轉

KF-SYSCC,如同其他醫院一樣,有可能會有病人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或其他院內專科醫師無法處理的急性疾病。當這些情形發生時,需要能夠有效率的轉院到距離最近的適當醫院。本院負責診斷的心臟科醫師已經與台北地區數家醫院形成轉介聯絡網,並且制定標準操作準則,能夠有效率的在15至30分鐘內,將有緊急情況的病人經由救護車轉送到鄰近的醫院。

放棄急救

1990年KF-SYSCC引進「放棄急救(DNR)」聲明,供有此意願之癌末病人及/或其近親使用。無意義的插管以及其他不當的生命輔助措施,也隨著此一聲明的引進而降到最低。過去這十七年來,為了不熟悉此一聲明的新進醫護人員、病人及家屬著想,有必要經常地去再定義「放棄急救DNR」的真正意義。政府也把結合新政策的修正案,立為現行法律。KF-SYSCC保證其病人於進入癌症末期時,都能得到所需要的病床與生命末期輔助性的照護。對於居住在大台北區、車程可及的病人,我們也提供居家護理。

安寧療護計畫

在杜克大學接受兩年訓練返台後,本院一位主治醫師受到啟發,決心致力於癌末安寧療護。在他以主治醫師身份的支持下,安寧療護團隊於1997年成立以增進癌末病人照護的品質。這個團隊與疼痛控制小組及身心支持小組合作密切。這個計畫已經擴充並加入多位腫瘤內科醫師及一位腫瘤外科醫師。團隊每週開會一次,討論包括真相告知及支持病人家屬渡過其父母、配偶或子女臨終與過世等更廣泛的議題。


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本院於1997年開始引進手術前後使用預防性抗生素的概念。採用這個概念的病例其成本明顯降低,不過要接受此一概念仍然需要時間。目前,在感染科與腫瘤外科成員的協助下,KF-SYSCC所有的外科醫師對於乾淨與乾淨-污染的病例,都短期的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病人跌倒與褥瘡的預防

KF-SYSCC開院以來,就實施預防病人跌落與褥瘡的方法。每增加一床就同時需要更加注意這些問題。護理人員持續對遵守嚴格的病人安全照護規定保持警惕,並對相關資料做成記錄,於部內做自我監測與品質管理的檢討。

發疱性化學治療引起之皮膚潰瘍

在KF-SYSCC 靜脈投與化學治療藥品一直是護理人員之職責,需要密集的訓練,而護理部也把此一職責視為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加強「預防遠重於事件發生後之治療」此一觀念的計畫,已經把化學治療藥物引起之皮膚潰瘍降到最低,發生的記錄由護理部存檔。

周邊植入中央靜脈導管

在KF-SYSCC,「周邊植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已經取代靜脈化學治療時的皮下造口。1998年,當PICC被證明可以降低發炎機率並且病人接受度升高後,本院開始實施一個計畫,讓全院熟悉「周邊植入中心靜脈導管」取代造口的好處。從2005年至今,本院已經置入530組導管,發炎率為0.73/1000(植入導管的總日數為64,773天)。

和信醫院怎樣照顧病人?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病人

KF-SYSCC之使命為提供病人最先進之照護。做為以病人為中心之機構,該院致力於為病人達成卓越之存活率與優良之生活品質。
KF-SYSCC前七年所照護之病人,主要居住於台北的中心,也就是該院初期之臨時院址所在地。1998年KF-SYSCC搬遷至離市中心四十分鐘汽車車程、三十分鐘捷運車程,位於台北西北角之關渡永久院址。之後,KF-SYSCC吸引來自更廣泛地域的病人,包括:台北縣市(61.3%)、台灣北部的桃園、新竹與苗栗(18.2%)、台灣中部的台中、彰化、雲林及南投(9.1%)、東部的花蓮(5.7%)、南部的高雄與屏東(5.4%)、以及來自離島之少數病人。我們有些移民外國的病人(少於1%)是來自日本、香港、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美國、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
2005年間,KF-SYSCC的門診病人人次為217,061,其中16,564次為初次來KF-SYSCC求診之初診病人,但不全為癌症病人。住院人次為13683,平均住院天數於2001年為5.3天;統計2006年1月到9月間,平均住院天數則降為4.13天。目前使用的住院總床數為200床。2005年間,KF-SYSCC醫師總共診治4,946位新癌症病人。平均而言,自1998年起KF-SYSCC一年大約照護全台灣10%的新診斷出之癌症病人。2005年,分析樣本病人*的65%(所有門診病人之47.6%)在KF-SYSCC接受明確的治療,35%的病人則是部份或是完全在其他地方接受治療但來KF-SYSCC尋求第二意見或是後續治療。男女的比例為1:1.3。乳癌佔全部診治癌症病人的25%,其他癌症依遞減順序或是發生頻率分別為肺癌、大腸直腸癌、口腔癌、肝癌、鼻咽癌、攝護腺癌、子宮頸癌、胃癌、淋巴癌、甲狀腺癌、骨頭及軟組織腫瘤,以及罕見之腫瘤。

門診

KF-SYSCC的初診病人,首先將在位於地下一樓的中央掛號櫃檯,由病人服務中心的職員接待。有緊急問題的病人則從另一個位於一樓的緊急照護區入口進入。所有的門診區目前都位於地下一樓,不過,回診之病患則不經過中央櫃檯而直接進入先前就診過之門診區。初診病人將在引導下完成掛號手續,填寫基本身份資料、保險身份、及就診原因的判斷。接著個別在志工人員帶領下分別前往內科與外科門診,交由門診護理人員與醫師做初步評估。評估由合格的醫療人員在獨立隱密的房間內進行。初診病人評估所需的時間,內科病人約為45分鐘(三個10-15分鐘的段落),外科病人為20-30 分鐘(兩個10-15分鐘的段落),回診病人則是一個段落(15分鐘),除非需要更長時間的評估。血液檢查部份,中央工作站同樣設於地下一樓,在掛號櫃檯後方。臨床檢驗與外科病理檢驗也同樣在地下一樓,位於採血站後方。婦女整合門診是一個整合乳癌與婦科病人的門診,位於地下一樓,有獨立的入口,並且有專屬的工作站做乳房攝影、乳房與婦科超音波攝影、胸部放射線攝影、及細針抽吸/中心病理檢驗站。參加論質計酬多科際整合乳癌計畫的病人都在此處就診。
為避開地下一樓交叉的交通,放射科與核子醫學科位於門診區的上一層樓,使用電梯與樓梯為來往路徑。 該院自2006年4月起全面使用奇異公司的Centricity PACS影像系統。
*分析樣本病人:臨床資料適用於存活率統計分析的病人。

病人優先服務

為了讓初診病人能快速地獲得治療並降低其等候的焦慮,病人輔助服務(PAS)於2006年初設立,任用三位護理人員來追蹤、並確保各種血液與影像檢查,能有效率的進行。自從這個計畫的設施,病人等候的時間縮短為二分之一。

多科整合照護

1990年KF-SYSCC開院時,就開始多科際整合照護。由於醫院剛開始時人力短缺,多數腫瘤科醫師需要同時參與多個團隊提供服務。1997年搬遷到永久院址後,院內醫師人數逐漸增加到100位,讓多科際整合照護得以擴充到現有的十七個團隊,而只有極少數醫師需要顧及多個團隊。乳癌多科際整合照護團隊是規模最大、效率最佳的團隊。自1998年起,頭頸部癌症、大腸直腸癌、肺癌、胃癌、肝癌、軟組織與骨癌、疼痛與營養等團隊也漸趨成熟。每個團隊一週開一次會來檢討新病人,每位團員各司其職,團隊領導人或是由護理人員擔任的病例管理人負責追蹤每一位病人個別的整體進展。自2001年11月起,我們跟健保局合作,建立了十五個用來監測乳癌照護品質的指標。近期內,大腸直腸癌與鼻咽癌也將循乳癌的模式做治療成效管理。

管理方針

就在1997年搬到永久院址之前,多科際整合照護團隊成員開始以發表於文獻中證據為依據的管理資料,以及由美國國家癌症學會、歐洲癌症研究暨治療學會(EORTC)、歐洲外科腫瘤學會及後來的NCCN所共同發表的意見為依據,來制定管理方針。這些指引至少每年由各團隊檢討並更新一次。每位病人的臨床資料,由臨床研究室的資料員與生物統計人員做預估性的收集與分析。常態性地做品質評估與存活率,於全院醫護人員參加的晨會中提出報告。

品質促進與病人安全

自創院以來,KF-SYSCC就強調「一開始就把正確的事做對」對於病人照護的重要性。這個態度也帶來外界對於該院高品質的肯定。為了提倡品質促進與病人安全,該院成立三個團隊來管理:1)藥品調劑與藥物治療監測(TDM)、2)院內感染管制,及3)執行促進檢討。每日晨會–KF-SYSCC版本的罹病率暨死亡率會議(M & M)的設立,讓醫師提出新病人與複雜病人的報告,並檢討治療結果不如預期的門診或住院病人。每日晨會讓醫師與主管們得以「感受醫院的脈動」,並且已經證明可以有效的促進病人照護整體結果的品質。除了每日晨會,每兩週舉行一次成效促進會議(PIC),供醫護人員檢討有疑慮的病人,進行「根本原因分析」(RCA),並制訂方法來避免錯誤重複發生。品質確認與病人安全委員會主席負責整合所有的品質議題。

品質指標與存活率

由於乳癌是KF-SYSCC最常見的癌症(約佔25%),自然成為品質促進研究的主要疾病,也是第一個進行多科際整合團隊治療的疾病。在KF-SYSCC的早期,瞭解到早發性乳癌的發病率以45歲為最高峰後,該院嘗試著決定乳房攝影篩檢是否能改善早期疾病的偵測,以及乳房保留術治療法是否適用在這些病人。
隨後,我們也試著瞭解藉由引進品質指標納入KF-SYSCC治療原則中,是否能降低乳癌的罹病率與死亡率。創院後的前十年,很多品質指標都採自歐洲腫瘤外科學會。後來,我們與國內腫瘤學家及RAND Health研究人員合作,從已發表的文獻及全世界的經驗中,選出10至15個具備一級證明可用性的品質指標。根據十六年來的臨床資料,我們建立了品質指標與存活率的相對關係。完全遵循(100%)十項選出的品質指標(五項診斷性及五項治療性)之存活率,在統計上優於未100%遵循的病人。
這個經驗經過整理後,已經送交臨床腫瘤學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發表。KF-SYSCC目前正與全民健康保險局合作進行前瞻性的論質計酬(pay-for-performance, PFP) 試驗。2005年另有四間醫療院所與KF-SYSCC共同參與一項更大規模的付費試驗。目前鼻咽癌與大腸直腸癌也開始做類似的嘗試。該院期望能協助全民健康保險局採用PFP,做為癌症治療給付的方法。

結論

十六年持續致力於品質促進的經驗,KF-SYSCC的醫護人員很清楚以多科際整合方式、遵循慎選的品質指標,謹慎選擇最有效的治療,能帶給KF-SYSCC的癌症病人高存活率與更好的生活品質。

病人優先及照護品質之創舉

病人服務中心

KF-SYSCC的病人服務中心成立於2004年3月,提供門診病人引導與輔助,來行進於眾多又錯綜複雜的門診服務區。隨著醫院規模及門診病人數量的增加,如何讓門診病人順利地接受醫師的評估、臨床檢驗與檢查、造影、門診手術、門診化療、以及辦理住院及轉院,就變得更困難。
為了減少混亂與不便,該院成立病人服務中心並開辦病人引導計畫,任命一名主管並建立了註明每一單位負責人的引導地圖。這個計畫大大地幫助病人,讓他們每次來院都有效率又有成效,例如,候診時間縮短了40%。利用候診時間完成電腦化門診病歷也有助於這個改進。在為邁向更優質的病人照護而持續努力之際,該院即將開始評量停車時間的長短,來決定開車到該院的病人,看一次門診所需要花費時間的總時數。

病人優先計畫

從初步評估到明確治療之間,病人必須完成包括病理診斷、血液檢驗及造影以便做疾病分期等各種步驟。有效率的排定檢驗與分期研究是一件複雜且可以影響醫療結果的事。
2005年底,該院成立了一個由三位護理人員所組成的團隊,來追蹤每一位病人須要完成的步驟。成立這個團隊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將病人的住所、治療的急迫性、以及來自家屬的支持列入考量,讓這些步驟能更有效率的完成。三個月的試驗顯示初期可以將從初步評估到第一次治療的間隔縮短48%,到了2006年10月可以縮短58%。病人優先計畫因此正式成立,目前對每一位新診斷出的病人提供常態性服務。

身心支持團體

該院病人歷經不同治療過程時,即由手術、化學治療,以及放射治療,結合成不同的組合與順序變化之時,堅強的身心支持是絕對需要的。KF-SYSCC早期的身心支持團體是由一位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以及史丹福大學接受Dr. David Spiegel訓練的精神科醫師領導。當他返回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時,另一位在密西根大學接受訓練,在舊金山地區以及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對於兒童與成人精神病學有豐富經驗的資深的精神科醫師接手帶領這個團體。
目前(2006年)身心支持團體有三位精神科醫師、一位臨床心理學者,以及來自社工室的龐大支持人員。這個團隊於門診及住院服務處無所不在,在志工的協助下,隊員成為提供接受漫長治療的病人身心及社會支持的基礎組織, 也是針對不同癌症及病灶所組成之病友會的基礎結構。為了協助因為癌症帶來不同程度憂鬱症而受苦的病人,身心社會支持團體已經開始使用醫院焦慮與憂鬱量表制度。另外,對院內醫護人員的身心支持計畫也剛展開。

雙週刊

17年前KF-SYSCC創院時,開始發行《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月刊,讓病人瞭解自己的權益,並提供教育他們自身的安全資訊。當一位熟悉新聞報導的資深記者於2002年加入後,援軍終於到來。那時候,發行的頻率增加為雙週一次。到了2006年,該院大部分的病人仍藉由閱讀印刷品來獲得資訊,對於使用網路資源來取得資訊仍未完全熟悉。自從發行《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以來,許多院內醫師自願幫忙,讓雙周刊成為交換經驗以及讓病人更瞭解醫院新聞與服務的豐富園地。每一期的雙周刊一定刊載有「病人及家屬的權利」以及「醫師的責任」。

病人保密協定

保護病人醫療資訊隱私的努力始於2005年全院醫護人員簽署病人保密協定。除此之外,該院也發展出設計一項測驗,來告知教育醫護人員何謂保護病人資訊,並強化這項要求。2006年秋季開始,該院要求每位員工必須通過這項測驗。保護病人資訊在台灣仍屬陌生,媒體對公眾人物隱私的缺乏尊重,對這個議題形成挑戰,鈍化了社會大眾對於揭露他人醫療資訊隱私的敏感度。KF-SYSCC遵循嚴格的防範在未獲得病人書面同意下,將病人醫療資訊洩露給任何人,包括政府。

和信醫院各部門介紹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臨床計劃主持人,院內醫師之任用、升遷及停職

院長兼執行長協同執委會,接受臨床主任之提名與任用,由選自各科別成員所組成適任之覓才委員會,仔細審核申請人並提出候選人,供執行長與執委會參考並任用。
目前,本院有十一個臨床計劃(單位),包括內科系(含一般內科與腫瘤內科兩部門)、外科系(含一般外科暨腫瘤外科、頭頸外科、口腔外科暨牙科、泌尿腫瘤科、胸腔外科、神經外科、骨科與整型外科等七個部門)、病理暨臨床檢驗科、放射診斷科、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醫學物理科、身心科、麻醉科、婦科與復健科,其成員的招募為各計畫與醫務長協同之職責,面談由醫務長辦公室負責進行,並經由執委會審議後任用。
臨床計畫主持人之職責為1)管理臨床計畫、2)發展臨床計畫政策與方針、3)發展臨床計畫年度預算、4)執行其成員之升遷與停職、5)指派其成員參與多科整合團隊、6)排定臨床服務行程表、7)執行成員海外受訓計畫。
醫師依其所受之訓練、經驗與表現,分為三個級等。助理醫師(?)一年一聘,副(associate?)醫師三年一聘,資深醫師五年一聘。由臨床計畫主持人、同儕、護理主管、醫務長、及副院長每年做一次工作表現評鑑。臨床計畫主持人之工作表現評鑑則由執行長、副院長、醫務長、及各臨床計畫成員負責。

行政主管

下列部門聘有行政主管:護理部、藥劑部、營養部、企劃部、人力資源部、財務部、保險部門、工程部門、總務部、社會服務部、資訊部、病人服務部、文教暨公共事務部。護理部、藥劑科以及營養部所提供的服務,橫跨數個臨床計畫,因此,其行政也涉及內科系、外科系、及其他臨床計畫。
行政主管與執行長、院務副院長及醫務長每週開會一次,討論醫院運作活動、對臨床計畫之短期與長期輔助計劃、以及與全民健康保險局、台北市衛生局及行政院衛生署、及其他管理單位(如,環保局、署及消防局、署)等單位相關之事務。
目前行政主管進行自我及互相考評,考評結果經過整合後,由執行長做最後裁決。本院目前正在開發一套全方位的考績制度來決定領導與成效之品質,並且將於2007年起實施。

專科訓練計畫及協同教學計畫

KF-SYSCC提供數個通過核准之住院醫師與專研醫師訓練計畫,包括腫瘤內科、內科、一般外科、放射科、核子醫學科、放射腫瘤科、病理科、小兒血液腫瘤科、及身心科。此外還提供麻醉護理人員訓練及高階臨床護理人員訓練計畫。KF-SYSCC與陽明醫學大學協同計畫,於2006年11月1日起提供醫學院五、六年級學生見習教學。此一計畫已獲得教育部與衛生署核准並得到國科會補助,這個計畫三年後將由KF-SYSCC與陽明醫學大學進行檢討,以決定是否繼續推行。參與教學之醫師將由陽明醫學大學提供教職。

研究部門

本院於1995年成立臨床研究室,並於三年前成立研究部門。該部門目前有1)臨床研究室、2)臍帶血庫、3)腫瘤組織庫、及4)基礎研究室。研究部門主任為高國彰醫師,鄭鴻鈞醫師則主持臨床研究室,陳博文醫師與曹美華醫師分別負責臍帶血庫與腫瘤組織庫。高國彰醫師同時也主持基礎研究工作。來自不同於臨床收益之特定基金與政府基金支持研究部門所有的研究活動。

和信醫院的董事會及院務執行委員會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KF-SYSCC主張,董事會是為達成醫院願景,扮演大眾需求與醫院內部組織運作之間的機能性介面。KF-SYSCC是非營利醫療照護機構 其使命為藉由提供癌症病人最先進之照護以服務大眾 並且持續地教育與訓練其醫護人員,使具備道德 知識與技術等方面之資源,以確保成功達成使命。 董事們因此是KF-SYSCC 其經營管理與使命之管理者、贊助者、親善大使、顧問,以及支持者。董事會每年至少開會兩次,必要時得召開特別會議,以討論或決定需要立即關注之事務。董事會之基本功能如下:
1) 任命院長與執行長
2) 建立使命願景與長程目標
3) 通過年度預算
4) 監控計畫與預算之成效
5) 成為機構之資源

任命院長與執行長是董事會最重要的功能。KF-SYSCC首任院長為國際知名肝膽學家暨中研院院士宋瑞樓博士。宋院士在B型肝炎及早發性肝細胞癌之預防上,做出無可限量的貢獻並獲得國際性的肯定;董事會同時任命黃達夫教授為首任執行長。
黃達夫教授回台前,任職於杜克大學卅餘年,1982年取得杜克大學內科教授職銜迄今。他在美國賓州費城之賓州大學附設醫院及北卡羅萊納州、德罕之杜克大學醫學中心接受訓練 專長為內科學及血液 / 內科腫瘤學,對癌症多科整合團隊管理有特別臨床興趣。基礎醫學研究方面,黃教授專注於白血病之核酸研究。回台前,黃教授為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並擔任美國癌症學會癌症預防診斷與治療委員會之評議委員 (1991至1994)及主席(1994)。黃教授自1998年起擔任KF-SYSCC之院長與執行長。
院長與執行長主要功能如下:
1) 與董事會合力建立醫院之使命
2) 策劃並推展醫療服務
3) 設立並推行重要提案
4) 提供董事會諮詢
5) 支持輔佐醫護人員
6) 管理年度預算活動
7) 監控營運

院務執行委員會

院務執行委員會由KF-SYSCC七位資深醫師組成,包括:榮譽院長、院長兼執行長、三位副院長、醫務長及外科部主任。執行委員會為院長兼執行長對醫院內部與對外事務的院內最高顧問團,執委會成員每兩星期開一次會,以檢討主要計劃以及兩次會議之間發生的議題。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2007-2010年間的重點

目標: 改善癌症病人之生活品質,減輕痛苦與折磨,並增加照護的品質與成效。
策略:
1) 積極投入早期癌症的預防及篩檢。
2) 縮短從初診到開始第一次治療的時間。
3) 進一步增加診斷、檢驗、藥品調劑的正確度,減少因治療及其他住院引起的合併症。
4) 藉由重劃現有空間來發展門診、入院、及由手術治療轉移到其他非手術治療時,病人更好更舒暢的動線。
5) 透過電子化學習管道擴展院內教育。
6) 藉由設立新辦公室與會議設備來強化對醫學生、實習醫師、住院醫師、及專研醫師的教學。
7) 藉由界定新方向、招募具高潛力的研究員、訓練博士後專研醫師、及重劃更大的研究空間來擴展臨床與基礎研究。
8) 藉由設立測試新觀念的臨床試驗中心,引進創新的研究,例如基因導向選擇病人接受由本院研究團隊所研發的多種治療。
9) 推展論質計酬(PFP)計畫到鼻咽癌與大腸直腸癌。

2010-2020年間的重點

目標: 藉由粹鍊及投注本院及透過共同研究所研發出來創新的腫瘤學治療計畫,以及經由幫KF-SYSCC打好基礎成為研究與學習的舞台,來建設KF-SYSCC成為東南亞頂尖的癌症中心。這一段期間內,我們將在目前的大樓隔壁,興建一個佔地200,000平方英呎、新的教學與研究設施。
策略:
1) 發展一個持續為癌症病人提供最先進與全面照護計畫的中心。
2) 提供公認為東南亞最佳的診斷與治療服務。
3) 以臨床與基礎研究,帶領推動台灣及東南亞特有重要癌症的病因與治療上的研發。
4) 教育本地之醫學與其他專業的學生,擔任癌症病人全面照護、預防、早期偵測與治療的重責。

和信醫院的第二階段發展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1998年1月,KF-SYSCC開始擴展臨床服務,由最初52床的雛型到325床的新設備。新院吸引了來自大台北區與全國各地的門診病人。隨著業務的擴展,我們需要更多的醫護人員來滿足需求。在台灣,要招募到熟悉且願意致力於癌症照護的人才並不容易。為了達到對醫護人員日益增加的需求,KF-SYSCC開始藉由發展更多大幅跨科系的住院醫師訓練計畫,進行內部訓練。高階臨床護理人員(ANP)的訓練,也是為了配合日益擴展之腫瘤科業務的目標之一。
經由該院院內醫護人員、專科醫師及資淺醫師的訓練;從其他醫療院所招募醫師;以及同步任用護理人員、技術人員、及其他人事,員工人數從1997年8月的425人增加到2000年的710人,進而在2006年7月增加到包括113位資深醫師、專科醫師、及住院醫師的960人。跟隨這些人力資源擴充而來的挑戰,一直是確保這個以病人為中心、有效益、高效率、重視安全的文化持續不變,關懷的氣氛下繼續滋長。為了面對這個挑戰,KF-SYSCC強化了從病人接待區的職員,到資深醫護人員的院內教育。也採取方法來確保即時通報錯誤,分析根本肇因並予以更正。從1990年3月開院以來至今,罹病率暨死亡率(M & M)會議以及成效促進會議(PIC)一直維持每週或每兩週召開。
在該院第二階段發展,院內臨床與基礎研究受到大幅重視。KF-SYSCC於1990年開院第一天起就設立冷凍腫瘤組織庫,並於1995年起開始做前瞻性的資料蒐集。這兩項資產對研究非常有價值。制定與取得實質的同意及醫療院所評鑑委員會的認定,是KF-SYSCC內部重要的工作。我們有一部份的研究,尤其是與基因研究相關的研究是與杜克大學的基因科學與政策單位協力完成的。我們預期在目前及KF-SYSCC的下一個發展階段中,研究將占越來越大的比重。
經過十六年的運作中,KF-SYSCC已經大幅地擴張臨床業務、發展住院醫師的訓練、推廣院內醫護人員的教育,以及使用該院前瞻性資料庫與腫瘤庫增加臨床與基礎研究。隨著這些工作漸趨成熟,將其運用在醫學生的教育上是自然的延伸。該院兩位身為台灣醫學院評鑑委員會以及教育部醫學教育委員會委員的資深醫師,自1998年以來,即積極參與醫學教育的改革。他們幫忙建立了與陽明醫學大學的合作計畫,由2006年11月1日起,接受陽明醫學大學的十四位醫學生來該院見習。KF-SYSCC從1998年起,開始接受來自包括陽明醫學大學等四所醫學院的實習生。來自陽明醫學大學的實習生也將納入此一合作計畫。這些實習生、與住院醫師,將在主治醫師的掌舵下,形成學習兼服務的團隊,除了接受院內臨床醫師的教學,KF-SYSCC也將邀請來自康乃爾、杜克、史丹福、墨爾本、及哈佛等大學的教授,參與學生的教學與評鑑,並啟發創新又有效的教學。

多科整合團隊

1970年代以來,多科際整合照護一直是很重要的觀念。這個方法提供了以病人為中心的完全照護,涵蓋範圍從技術面需求的完整組織到疾病的治療(最好的科學),乃至每位病人身心靈需求的滿足(最好的照護)。黃達夫院長自從1970年代中期,開始在美國使用這個方式。當KF-SYSCC於1990年開院時,為了乳癌與頭頸癌症的治療開始組成這樣的團隊。當KF-SYSCC於1997年底遷入新院後,這個觀念獲得全面的接受來組成17個團隊。到了2005年,KF-SYSCC照護全台灣六分之一的乳癌病人,以及十分之一的所有癌症病人。多科際整合團隊目前負責癌症治療的許多層面,包括乳房、鼻咽、頭頸部、肺與食道、上消化道、肝膽、大腸直腸、中樞神經系統、肉瘤、軟組織與黑色素、白血病與淋巴瘤、骨髓移植、內分泌、疼痛、營養、安寧療護、以及身心支持。這些團隊的成員定期開會,由領導人主持,檢討病人的治療,設計並修正治療指引及收集資料的模式,以及討論他們臨床研究的結果,這些研究結果常常發表在國內外各種期刊上。

乳癌論質計酬研究

自從1995年3月實施全民健康保險以來,KF-SYSCC隨即獲得機會向衛生署長報告測試有關引進品質監控與結果評估做為新的給付模式的提案。雖然當時的衛生署長張博雅醫師贊同此一草案,這個提案直到2001年11月,才在全民健康保險局當時的第三任執行長張鴻仁先生支持下,成為一個試驗性的計畫。此一試驗針對乳癌治療的各個期別,提出15個品質指標。到了2005年,這個超越全世界其他任何論質計酬計畫的創新方案,明白地指出當品質指標獲得完全遵守時,統計上會有更好的存活率。KF-SYSCC打算進一步把台灣所有其他主要癌症納入此一觀念下。

和信醫院的第一個十年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KF-SYSCC的前十年,致力於建立一個強調實證及保障品質之醫學的癌症中心雛型,並為病人建立一個關愛的環境。該院這個雛型座落在位於台北市中心的市立仁愛醫院租來的空間,床數為52床。這段期間,醫護人員由140人增加為425人。傳統部門的劃分只為了訓練與管理的目的而保留,內外科醫師在多科際整合病人照護中的平行連繫,則受到大大的重視。醫護人員之間有常態且非常密集的互動:每位醫護人員都知道各個病人的名字及其來院求診的原因。執業的同事之情、來自跨部門同儕間多科際的學習、以及為相對少數的病人創造一個更安全的環境,是當時發展出來並保留至今的重要資產。
在這個發展的早期,許多顧問幫我們在幾個腫瘤專科以及一般內科建立計畫,來訓練資淺的醫護人員。當時為杜克大學放射腫瘤科主任的Leonard Prosnitz教授,幫助我們建立了放射腫瘤科計畫。同樣來自杜克大學的感染科Dan Sexton教授、臨床神經學科的Wayne Massey教授、腫瘤婦科的Clarke Pearson教授,來自Fox Chase 癌症研究中心的諾貝爾獎得主Baruch Blumberg教授,以及來自維吉尼亞大學癌症中心的Peyton Taylor教授,是列名於協助KF-SYSCC訓練最早一批醫師及護理人員之一長串顧問名單中的幾位。杜克醫療系統企劃主任暨Sanford政策中心的Duncan Yaggy教授,經常提供建議給KF-SYSCC執委會委員們。
KF-SYSCC於1994年11月選定永久院址,醫護人員開始為他們對於永久院址建築上的需求做思考。此時,他們已經瞭解需要哪些設計上的要件,來助益執行卓越的病人照護,因此熱心又明智地參與新建築的設計。另一個將KF-SYSCC的願景實現的重要環節,是俄亥俄州哥倫比亞市Neal Anderson所帶領的NBBJ建築公司。花費將近三年半的時間終於完成距台北市中心汽車車程40分鐘、捷運車程25分鐘,位於台北西北郊區關渡的新建築。
病人、醫護人員及設備,在沒有絲毫差錯下於1997年8月1日及2日搬入新址。宋瑞樓教授於1998年1月17日以創院院長身分退休,由黃達夫教授繼任KF-SYSCC的院長兼執行長。同時,辜嚴倬雲女士接替自1989年來擔任董事長一職的辜振甫博士,繼任董事長。新的董事會與新院長,自1998年1月起開始著手籌劃發展KF-SYSCC的第二階段。



文 /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

1989年7月15日,辜公亮基金會孫逸仙治癌中心醫院 (辜公亮基金會和信治癌中心醫院的前身,以下簡稱為KF-SYSCC )第一次董事會議召開於台北。會中敦聘辜振甫博士為董事長,並制定KF-SYSCC之使命與首要目標。該院設立的目標只有一個:為台灣及亞洲的癌症病人提供世界性最好、最先進的照護。
當時,董事會做成兩項重要任命:聘請聞名國際且為中研院院士的肝臟權威宋瑞樓為KF-SYSCC首任院長;任職於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的腫瘤內科-血液學家暨內科教授黃達夫為執行長。
KF-SYSCC於1990年3月開院時,再次重申對於為達成前述目標所要進行的步驟。1988年諾貝爾生理暨醫學獎得主George Hitchings博士,以及白血病與骨髓癌化學治療先驅,也是杜克大學榮譽教授的R. Wayne Rundles博士都蒞臨開幕典禮。他們的出席,對這一所年輕的癌症中心是榮耀也是鼓勵,而他們對KF-SYSCC高度的期許,也驅使該院展開追求卓越醫學漫長而辛苦的旅程。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招募願意致力於專業上穩定的成長及高道德標準的醫護人員;接著要朝向建立數個由腫瘤學家與其他醫學專業人員整合而成、合作無間的小組,來負責倡導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及創新的治療方法。
在發展由專家組成的多科際整合團隊時,孕育並維持一個有助於溝通與合作的環境是很重要的。最早被選來開始做多科際整合團隊的是乳癌與頭頸癌。在發展過程中,KF-SYSCC也被期待能擴大其臨床服務,助長全體醫護人員持續學習以跟上現代醫學的進展,並且能在開創與發展創新的研究上,居亞洲之首。